卓见丨古筝经济弹出千亿规模

民乐,源自我国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,因其优美的形态、悦耳的音色、动人的故事,历经时代的变迁,正在焕发着更加蓬勃的生机。

据央视财经报道,近年来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在不断扩大,到2022年已超4000亿元。与此同时,乐器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,全国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7家,同比增长10.19%;其中中国民族乐器类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2.31%。

其中,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古筝,原是一种兵器,后来演变成乐器,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。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,古筝在我国及东南亚、欧美等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。据统计,全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人学习古筝,考级人数也已超过小提琴。

高需求

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攀升。而古筝音乐以其结构对称、旋律流畅、节奏规律以及内涵丰富感情等特质,恰恰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放松与兴奋,从而促进创新思维与丰富想象力的涌动,成为了众多学习者提升审美、陶冶情操的理想选择。

因此,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中国古筝行业发展迅速,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古筝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。这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,再次站在了新的巅峰。

在我国,音乐考级和艺术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机制,已经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。在这个过程中,它不仅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,而且相应的培训标准也应运而生。这些标准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,使得他们在音乐和艺术领域能够有所依据,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。音乐考级和艺术考试的培训已经成为一部分用户的刚需。

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考级委员会开设手风琴、钢琴、电子琴、小提琴、少儿声乐、成人声乐、二胡、琵琶、扬琴、古筝等30个专业的考级。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是钢琴,考生约占总报考人数的50%,古筝是第二大专业,考生占比将近总人数的10%。

据统计,2023年全国艺考生人数117万人,全国艺考培训人数达到103.5万人,首次超过百万人,此前,2022年增加至107万人,随着艺考培训人数的增加,艺考培训机构数量也快速增加,2021年中国艺考培训机构数量达5494家,同比增长22.5%,2022年达到6500余家。

加之从近几年的考研数据来看,国内音乐类研究生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。以2022年为例,全国音乐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约为3000人,报考人数却接近3万人,报录比约为10:1。

同时,在教育观念的迭代升级背景下,新一代家长高度重视子女兴趣特长的培育。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实施,部分需求正向素质教育领域转移。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发布的《非学科类培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过80%的受访者表示为子女报名参加了非学科类培训班,且家庭年收入越高,增报比例越高。其中,舞蹈、音乐、书法和美术等课程备受青睐,音乐类课程占比达到28.64%。

此外,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丰富,成人艺术培训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古筝培训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。

高质量

在我国,古筝制作技艺一直在不断提高,这得益于众多古筝制作师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。他们不断研究古筝的制作工艺,探索古筝演奏的新技巧,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,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产品。

传统的古筝制作工艺十分讲究,不仅对材料的选用有着严格的要求,还对制作的细节有着精细的关注。现代古筝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,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,使得古筝的制作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。

在材料选用方面,古筝制作师们依然秉持着严谨的态度,精选上等木材,如红木、紫檀等,以保证古筝的质地和音质。在制作过程中,古筝制作师们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如数控机床、激光雕刻等,使得古筝的各个部件更加精确,组装更加便捷。

如今,现代科技还为古筝的音质和共鸣效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。一些制造商通过研究发现,古筝的音色可以通过改进琴体结构和材料来丰富和饱满。于是,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对古筝的共鸣腔、琴弦等关键部件进行优化设计,提高古筝的音色表现力。如今,现代古筝的音质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准,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。

在需求稳定增长的推动之下,古筝产业近年来也实现了转型升级。从最初的简单制作到如今的规模化生产,从单一的产品类型到多元化的产品线,古筝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。在这个过程中,古筝企业也在不断壮大,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。

除此之外,各类新兴的古筝产品也在不断涌现,从传统的木质古筝到现代化的电子古筝,古筝的制作材料和形式都在不断革新,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。同时,古筝的功能也日益丰富,从单一的演奏功能发展到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古筝,使得古筝成为了集艺术、科技于一身的高品质乐器。

高增长

音乐产业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大关,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音乐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音乐产业的繁荣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,又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。随着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乐器,从而推动了乐器市场的需求变化。

同时,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鼓励音乐产业创新和民族乐器传承。这些政策为音乐产业和乐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《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指出,进一步推进中国音乐产业综合体系建设,加强对音乐产业及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的引导;商务部等27部门《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鼓励推动民族特色戏剧、音乐、舞蹈、曲艺、杂技走出去;教育部等十三部门《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》表示,加强音乐、体育、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,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,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。

从全球市场来看,在2023年上海国际乐器展上,民族乐器的展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与海外同行,受欢迎程度和市场份额得到大幅提升。民族乐器产业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积极拥抱现代科技,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、新颖的乐器产品。同时,将人工智能、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融入到乐器制造中,不仅使得乐器更加智能化,让演奏者能够有更丰富的音乐体验,同时也为民族乐器制造业开启了新的篇章。

2023年末,经中国乐器协会授权,“中国民族乐器大数据中心”正式成立,该中心可以通过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声学算法、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方式精准应用,对民族乐器的市场需求、消费者行为、产品研发、销售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,有助于提升民族乐器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,还将推动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。

接下来,我国古筝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,市场容量有望进一步扩大。在政府扶持政策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支持下,古筝产业将更深入地渗透至全国各地,古筝文化将得到更多关注,产业发展水平也将不断提高。据此,古筝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,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,未来几年古筝行业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0%。

风口之上,如何充分发挥广阔的发展空间,抓住时代和市场赋予的难得机遇,为古筝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成为每一位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